阿凡达电影影评及剧情介绍

阿凡达 Avatar

剧情简介:
  一位战斗中负伤而下身瘫痪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萨姆•沃辛顿 Sam Worthington 饰)决定替死去的同胞哥哥来到潘多拉星操纵格蕾丝博士(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用人类基因与当地纳维部族基因结合创造出的 “阿凡达” 混血生物。杰克的目的是打入纳维部落,外交说服他们自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从而SecFor公司可砍伐殆尽该地区的原始森林,开采地下昂贵的“不可得”矿。在探索潘多拉星的过程中,杰克遇到了纳维部落的公主娜蒂瑞(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 饰),向她学习了纳维人的生存技能与对待自然的态度。与此同时,SecFor公司的经理和军方代表上校迈尔斯(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饰)逐渐丧失耐心,决定诉诸武力驱赶纳维人……
  本片采用3D技术拍摄,共耗资5亿美元制作发行,是电影史上最为昂贵的作品。

影评1:

 (引自《星际百科全书》第六版第1984卷“星际拆迁”条目下义项“原住民的反拆迁斗争”中的有关内容,本条目由著名拆迁史学家William Zhang博士撰写,唐福珍女士对此条目亦有贡献,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引用)
  
  
  ……但是,在人类为牟求经济利益,不顾原住民意愿而强行进行的拆迁行动中,也偶尔会遭受到这样的抵抗,即,有少部分的人类拆迁者在深入了解原住民的文化之后对其产生了身份认同,转过来帮助原住民对抗拆迁;而他们对人类拆迁者的了解也为拆迁行动带来了极大的阻力,有时甚至会使整个拆迁行动以失败告终。……
  
  ……在潘多拉星球上发生的“阿凡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潘多拉星球是伟光正星系Crab星[即河蟹星]的第四颗卫星,一颗类地卫星——有关它天文特征的详细介绍参见本百科全书“伟光正星系”>>“河蟹星”>>“潘多拉星”条)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河蟹”矿业公司,一家著名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在潘多拉星球上发现了一种名为“unobtanium”的稀有矿藏;而公司对其进行经济地开采之前遇到了两个极为不利的条件,其一是本星球并不适宜于人类的大气成分与气候,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矿藏的分布与本地的原住民纳维人的居住地相重合。鉴于“河蟹”矿业公司对矿藏的采掘过程一向会对原生环境造成毁灭性的、不可再生的破坏,我们可以断定,在公司与原住民进行相关接触之前,二者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引者在此先对纳维人做一简短的介绍:纳维人是潘多拉星球上目前已知的唯一智慧生物,人形,有尾,平均身高在十至十二英尺左右。纳维人的社会组织形态仍然停留在部落阶段,且对世界仍持有万物有灵的观点,但他们的心智水平绝非多数人类所认为的那样落后。据记载,每个纳维人的脑后都留着一根长辫,这根长辫事实上是一根终端,纳维人籍此与潘多拉星球上的其他生物进行沟通,或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纳维人有自己的论坛,族人常常在论坛聚集,相互分享信息与资源。而在纳维人心中最神圣的无疑是一棵会不断散发种子的晶莹剔透的树木——纳维人将其视作生命女神之所在,乃至把看到这棵树的一颗种子都视为吉兆。这棵树满是终端,可以想见纳维人就是通过这棵树来上传、下载、存储和分享整个族群的记忆——一棵活着的资源库。有关纳维人生活的更多资料请参见本百科全书“智慧生物”>>“伟光正星系智慧生物”>>“纳维人”条,或参阅星际文化人类学家Grace Augustine博士的生前遗著《纳维人》)
  
  ……事实上,以“河蟹”矿业公司的一贯作风,公司原本可以重施故伎,以国有企业的身份借用行政手段派城管实行强行拆迁;或者直接派出公司直属的雇佣兵(由退役的城管队员组成),将本地的原住民一鼓作气扫荡干净。但事件的发展并非如此。(注1:或许,使“河蟹”矿业公司没有采取上述二种激烈行动的一个明显的外部因素是,星际议会开始对伟光正星系发生的多起暴力拆迁事件持深切关注态度;尽管伟光正星系垦殖地当局声称,正是这些拆迁行动使得该垦殖地能够存在保障其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低人权优势”,但从此不得不在行为上略有收敛。而其内在因素则可能是潘多拉星球极端复杂的地形地貌与独特的生态系统使得强行拆迁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损耗过于巨大)公司转而采取一种温和的策略,他们将人类DNA和纳维人的DNA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克隆的纳维人,这个克隆纳维人可以让人类的意识进驻其中,成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活动的“化身”,也就是“阿凡达”。(注2:“阿凡达”是Grace Augustine博士想出的称呼,亦即梵语里的“化身”。实际上,公司里的其他雇员是根据体貌特征来把这些“化身”与其他纳维人区别开来的。除作为终端的长辫子外,“化身”的脑后还有五根短小的辫子,于是这些“化身”在公司内部最常用的诨名是:“五毛”。)这些“化身”所肩负的使命是:取得原住民的信任,设法了解其生活习性、组织架构并尝试打入部落内部,(如果有机会的话)掌控部落的舆论并使之影响族人作出迁移出矿区的决定,或者对下一代进行和平演变以使他们接受人类在这一地区开采的现实。从Grace Augustine博士和她的同伴所取得的成就来看,这一计划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果“河蟹”矿业公司的董事会不那么急于求成的话,几十年内公司至少应该有把握说服原住民的下一代能接受开采者的存在,并在这个基础上双方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然而,或许是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矿物价格上涨刺激到了公司董事会诸位董事的神经,此后公司的行为日趋激进,显然是想提早开发矿藏,趁机大捞一笔;而前城管队员Jake Sully的到来显然是公司准备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强行拆迁的前奏。(注3:Jake Sully的哥哥是公司三个“化身”之一的人类DNA的捐献者与操纵者,但他却在Jake来到潘多拉星球的前不久意外身亡。犯罪学家,一贯的阴谋论者Michael Moore博士相信,Jake的哥哥是被公司谋杀的;这种说法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但它或许可以从侧面证明为什么Jake会在到来后不久迅速倒向原住民一边)……Jake Sully原先是一名隶属于海军的城管队员,他曾在委内瑞拉的密林中端掉过无数个食人生番的人肉串黑窝点,最后在Canton火车站的一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因公致残,高位截瘫。不过,他的抚恤金显然不能满足其生活的需要,恰好公司通过调查他哥哥的亲属得知他在城管部队服役的历史,当下就把他雇用,送到了潘多拉星球。而在他熟练掌控了“化身”之后,分配给他的任务也很简单:尽快查明原住民的防御体系及其弱点,届时公司就可以借此来威胁原住民撤出他们的家园,开始大规模的开采。……
  
  ……(注4:那么,所谓Jake因为受星球上的野生动物袭击而掉落悬崖的说法成不成立呢?一个来自David Lynch教授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是,Jake与Grace Augustine博士就如何对待原住民的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执。Jake此时对哥哥之死的真相还不了解,因而对原住民还持鹰派观点的他试图强迫开始对整个计划半推半就的Grace Augustine博士配合他去探明原住民的防御体系及其弱点。Grace Augustine博士则用计引来星球上的猛兽以吃掉Jake的“分身”,这样一来她就能在公司的暴力拆迁行动与“化身”渗透的行为间保持着脆弱的平衡,在当时已知的条件下尽最大努力保护原住民。在Jake转变后,二人对此都心照不宣)……
  
  ……Jake的转变,毫无疑问是这一事件中最大的疑点。一个长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城管部队服役多年的身残志坚的青年,为什么会突然成为公司最坚决的反对者?据Jake的自述,他掉落悬崖后在密林中漫游,曾差点被原住民族长的女儿射死,却因为一颗突然出现的神树种子吸引了她的注意力而免遭于难,之后她又救了他,把他带到族群里,带他学习技能,使他在几周之内就成为一个被部落接纳的勇士,甚至获得了族长的女儿本人的芳心。这一切,都过于离奇。……
  
  ……笔者的观点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原住民对于公司可能采取的行为并不是懵懂无知的,事实上,面对公司赤裸裸的威胁,他们明白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来回应。通过对“梦游者”(原住民对“化身”的称呼)的了解,原住民可以管窥到“天空人”(原住民对公司雇员的称呼)的态度,并以此来决定自身应持有的立场;同时也可以对“梦游者”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控制和引导。女人类学者就可以轻易地被原住民平和安宁的自然观所俘虏,从文化方面认同原住民。Jake的哥哥也是如此,他甚至可能陷得更深,如Jake一样想成为原住民的一员,却引起了公司的警觉并最终悲惨地死去。问题在于,公司没有引以为戒,竟试图让Jake来做间谍刺探原住民的秘密。或许,公司高层以为,短时期的刺探不会使Jake丧失立场,Jake的哥哥死在地球,无论Jake和原住民都不明真相;然而事实是,Jake在反拆迁斗争中的满腔怒火,明显是一个只有被彻底背叛了的人面对背叛者才能做出的行为,可以想见Jake对其兄之死不会一无所知。……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原“河蟹”矿业公司职员所透露的线索,原住民族长的女儿很可能通过那颗种子——torrent——向Jake提供了Jake之兄被公司谋杀的有力证据,而她以身相许的许诺在激起Jake对公司熊熊怒火的同时也激起了他的上进心,使得他在几周里就从简单的原住民体操开始,接连学会了射箭、打猎、骑草泥马(一种头部类似食蚁兽,以吸食花蜜为生的六足奇蹄目动物)乃至骑草拟龙(一种类似翼龙的兽类),最终甚至征服了狂草拟龙,成为族中第一勇士——当然这一过程中或许有作为资料库的神树的帮助。而另一面,这个双面间谍对公司所提供的资料却为数有限——公司自己所声称的最大胜利,那棵被炸掉的像山一样巍峨的巨树本质上只是森林诸部落所共用的一个最大的论坛罢了,虽然令人惋惜,却决不是不可恢复的;而公司的这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暴行,不但没有削弱原住民的斗志,反而使他们联合了起来同仇敌忾,就连马勒戈壁上的草泥马诸部落和海边的灌水、打酱油等部落都派出了自己的生力军,准备与公司一决死战。……经过一番惊险的过程,在某位女飞行员的帮助下,Jake与Grace Augustine博士等人带着他们的“分身”逃离了公司在潘多拉星球的基地隐匿起来,公司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启动强行拆迁预案,意图用燃烧弹封杀原住民的种子库——神树,这样一来原住民将再也无法上传、下载、存储和分享他们的记忆,“河蟹”公司就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于是,这场“保神树,反拆迁”的斗争中最壮阔的一次战役爆发了。……(引者按:以下有关这场战役的文字与视听资料,因为可能会引起版权纠纷,从略)……
  ……
  ……………………
  ……
  ……最终,我们知道,虽然原住民损失惨重,女飞行员和Grace Augustine博士也光荣牺牲(注5:有一种怀疑论观点认为,Grace Augustine博士并没有死,而是与神树上的生命女神融为了一体。最后一战中的万千对抗人类拆迁者的生物就是被她召唤来的),但他们却全歼拆迁部队,占领了基地,赶走了基地上所有的公司员工。而原住民的智慧还不只如此。为了争取人类中的同情者,扩大舆论影响,防止“河蟹”矿业公司进一步的打击报复,他们还制作了一部名为《阿凡达》的视觉效果美轮美奂的电影,通过著名星际影视掮客詹姆斯·卡梅隆,在各星系之间广泛传播。在广泛的舆论压力下,“河蟹”矿业公司终于不敢有所动作,而星际议会近日也将派出调查组,对“河蟹”矿业公司以往的一系列暴力拆迁行为进行详细调查。可以说,潘多拉星球原住民的反拆迁斗争,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引用的部分到此结束。本人系那美克星天朝国一屁民,本次发帖之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那美克文、英文、火星文、单词、句子、图片、影像、录音,以及前述之各种任意组合等等]完全是复制粘贴,来源于星际互联网,
  本人并不明白其全部或部分之意思[包括但不限于对所复制粘贴之内容的识别、阅读、理解、分析、记忆等等],
  故本人不对以上及本内容负任何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刑事、民事责任]及其他潜在责任与义务[包括但不限于相关国家、星球已存在、正在形成、未来将形成之的法律法规之责任],
  请不要跨国、跨星追捕[包括但不限于超级星区、星区、星系、行星、伴星、卫星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司法机关、立法机关等等任何机构、单位、组织及该机构、单位和组织中的任何个人]。
  要详查请亲自直接联系原作者。
    
  另:本人持有居住地Tri级A等疗养所左心血管科,左心胸外科,右心血管科,右心胸外科,A脑科,B脑科,前神经科,后神经科,遗传学科所出具有法律效力之健康证明,可证明本人无心脏病史[左右均无]及家族病史,无做噩梦病史及家族病史,同时还持有由本人保养所护理员,护理长,护理祭司,初级中级高级养成所教员,教长,教导祭司以及数十位DNA缘近似者共同签字证词,可证明本人素无参与或企图参与躲草泥马,弹AB脑及任何可能危害生命健康的不良游戏之意向。)转自http://www.douban.com/review/2874601/

#p#副标题#e#

影评2:(不要迷恋《阿凡达》)

不要迷恋《阿凡达》,对中国电影人来说,那只是个遥不可及的传说——以我有限的智商推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阿凡达》对我们的“遥不可及”几乎是无限的。
  我们看的也并不是《阿凡达》,而是一个名叫詹姆斯•卡梅隆的怪蜀黍长达十三年的寂寞。
  技术上的细节我并不掌握,不过单从个人观感来看,《阿凡达》对3D电影的推进堪称里程碑式的。当你面对IMAX制式的巨幕,戴上红蓝眼镜,耳旁呼啸着震耳欲聋的环绕立体声,再看着铺天盖地的Na’vi人和潘多拉星上的怪兽如滚滚洪流而来,那种震撼感够资格载入史册了——1895年12月28日,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里放映《工厂大门》和《火车到站》时,人类曾经感受过这种震撼,时隔百余年,已经被好莱坞的视觉特效搅得普遍审美疲劳了的世界观众们,终于在《阿凡达》里再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震撼。
  
  不管3D技术的最终走向如何,《阿凡达》已然给世界电影业狠狠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甭管家用投影仪还是蓝光DVD,在以《阿凡达》为代表的IMAX¬-3D面前都不值一提。在饱经小荧幕诱惑达半个世纪之后,詹姆斯•卡梅隆终于让我们发现:原来还是大银幕才有大智慧,可以想见,在《阿凡达》之后,IMAX-3D厅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影院里浮现。不过,说《阿凡达》之于世界电影史就像《爵士歌王》(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和《浮华世界》(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一样开启了(2D到3D)新时代,可能有些言之过早。一来《阿凡达》所使用的技术先前都有前辈影人使用过,只不过这一次卡梅隆改进程度比较大,但并没有革命性的创新。再者,不能裸眼观看的3D电影很难说具有普及意义,而且Na’vi人固然全身肌理都空前的细致逼真,但在人眼看来,CG出来的东东与真人表演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说实话,我以为真正成熟的3D电影应当辅以虚拟现实技术,而且应选取现实题材而非幻想题材——所谓“画鬼容易画狗难”,一俟CG可以以假乱真到完全消弭了动画片和真人电影的区别,那才真正是一个崭新电影时代的到来。而且,从长远来看,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下降,在这里,不难做出一个未来学的推测:N年后的人类,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从事文字写作(出于对中文系同学们的尊重,我礼貌的使用了“在很大程度上”作副词而避免了全称判断),而将影像作为人类艺术创作和信息表达的最主要介质。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学校里,老师们在布置家庭作业:小朋友们,今天的homework是每人一部90分钟长的科幻大片——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下降让电影成为彻底的私人化作品,小朋友们回家点点鼠标,脑子里的构思就能用影像表达出来(这也意味着影视演员完全沦为传说中的古代职业)。
  
  当然,在目前这个时代,IMAX-3D加虚拟现实的技术对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来说依然还是个传说。虽然有不少中国的技术精英加入了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团队,虽然我们也在零星的采用CG技术并声称跟上了世界潮流,但从根子上来说,中国电影还缺乏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在一个有关部门呼风唤雨、综艺晚会般组合明星就能稳赚不陪的电影市场里,有哪个投资人会冒如此大的风险去投资新兴的电影技术?要知道,在《泰坦尼克》之后,卡梅隆足足蛰伏了十三年时间来给《阿凡达》练手(当然《阿凡达》也是为了给他的《铳梦》练手)——这倒让我想起了约翰•纳什,一位让普林斯顿大学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来等待的精神病人,最后,他给普林斯顿的荣誉室里增添了一枚诺贝尔奖章;而素来以铜臭气让全世界的文艺青年们嗤之以鼻的好莱坞,此番竟然也容忍卡梅隆疯狂的“游荡”了十三年,并且给他一次性的押宝了五亿美元——看来,不管怎么说,萦绕着“市场的苍蝇”的好莱坞还算一位不坏的伯乐,文艺青年们先前对他们的态度的确有点苛责了。想想半个多世纪前特吕弗们为了反抗商业电影体制的压抑,喊出了“作者电影”的号子,现在看来,卡梅隆完全做到了产业资本与个人作者的合二为一。
  
  不过话说回来,《阿凡达》的故事是有点老套(不要用“这是个十几年前的故事”之类的话来为大神开脱,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不也被后世拍过?只要故事在当下出现,那当然就应该用当下的视角来评判),而且充满了其他电影的影子:一开始看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进驻丛林,有点《野战排》的感觉;杰克•萨利“移魂”到他的Avatar身上,又分明用了《黑客帝国》的套路(对萨利而言,潘多拉星之旅就像是一段电子游戏之旅,如果在续集里来个翻盘,告诉观众后面的内容全是在萨利脑海里虚拟的,这故事也完全成立);后来土著Na’vi公主从猛兽口中救下萨利,明显是《风中奇缘》的路子;再往后萨利去哈利路亚山上驯服暴龙兽,那场景像极了《天空之城》;最后萨利带领Na’vi人对地球军队(其实就是美军)绝地反击,明显是《与狼共舞》的母题重演;大战爆发时,满地的六脚马和遮天闭日的暴龙兽又让我有看《指环王》的错觉;而当坏上校操控着硕大的机器人与萨利的Avatar搏斗时,那个机械大家伙又让我有了《第九区》的联想——细细想来,《第九区》和《阿凡达》的意识形态内涵最为接近,二者都是柏林墙倒塌、9•11发生后的科幻大片,片中的外星人都从铁幕时代的凶神恶煞变成了如今低三下四的弱势群体(把《阿凡达》看成是一场宇宙级的反拆迁战也不为过),两部影片几乎都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影像图解。
  
  卡梅隆人称“技术狂人”,却在《阿凡达》中反思了一味追求物质技术的恶果(往深了说,这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而他用的思想武器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泛神论思想。Na’vi人满清造型的大辫子成为了他们与潘多拉星球上其他生灵的交流介质,在圣树即将被毁的千钧一发之刻,万千生灵共同出击,打得地球(美国)殖民军屁滚尿流。当然,那个Na’vi人的“伊娃”神还是满蘸着基督教圣母崇拜的影子。而卡梅隆导筒下的潘多拉星也和谐无比,淋漓极致的体现了生态时代的绿色世界观——不过考虑到《阿凡达》的花费,这应当是一部不太环保的“高碳电影”。
  至于《阿凡达》中对于Na’vi人的造型设定,那明显是印第安原住民的放大升级版。没办法,据说卡梅隆绞尽脑汁设计Na’vi人时,就考虑到男性观众的接受度——所以Na’vi人不能太不像人,要不然,片中那场男女主角的床戏怎么摆?总不能拍成《动物世界》吧?(可怜佐伊•索尔达娜从头到尾没露过脸)现在看来,Na’vi公主的比基尼效果不错,屁股后的尾巴还带了点性感小猫的诱惑力——这是有点幼稚,但不必指责卡梅隆,电影是拍给人看的,是人就摆脱不了人的有限性。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其实我们是无法真正接受与我们迥异的生命存在的(其实“生命”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我们的有限性),就像莱姆在《索拉里斯》中所写的那样:“我们寻找的是人,而不是人以外的存在。我们并没有对人以外的世界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是人自己的镜子。”(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卡梅隆曾担任制片人翻拍了《索拉里斯》一片)
  
  百多年前,尼采曾先知般的喊出过“永恒轮回”的谶语,或许,当新技术营造的空前视觉史诗浮现于电影地平线之际,观众们早已厌倦了所谓现代、后现代的艺术探索,悠远的民间故事被3D、CG乃至VR技术包装后开始重新登场——这便是电影史的“永恒轮回”(此处是对该术语形而下的挪用)吧:最新的技术、最老套的故事,两相结合,莫不预示着一个全新电影时代的轴心正在徐徐展开?
  尽管有着种种的不足,但《阿凡达》的意义不容置喙——《阿凡达》是宣言书,《阿凡达》是宣传队,《阿凡达》是播种机,试看将来的影院,必是IMAX-3D的世界!
  遗憾的是,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阿凡达》在有生之年恐怕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这不是钱的问题。
  所以,不要迷恋《阿凡达》。 南方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